自律维权服务交流宣传
  1. 首页
  2. 资讯中心
  3. 监管自律
  4. 解放思想谋发展 谱写监管新篇章 — 济宁银保监分局“12345”工作思路探索与实践

解放思想谋发展 谱写监管新篇章 — 济宁银保监分局“12345”工作思路探索与实践

来源:赵文和 浏览数:15820次 发布时间:2023/07/17 10:33

面对银行保险业监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济宁银保监分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持续探索新形势下的监管理念和方法,于2021年8月探索提出“12345”工作思路,近两年来,分局干部员工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紧密围绕“12345”工作思路,从高处谋划、向细处着手、往实处推进,推动辖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谱写了辖区高质量监管生动实践篇章。

一、倡树“四稳”“四精”意识,向建设一个金融强市整体目标不断迈进

“稳”是基础、是大局,“精”是方向、是目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行业粗放化、外延式的经营势头尚未扭转,分局倡导行业秉持“四稳”“四精”意识经营发展,既要做到在发展战略上“稳字当头”、在发展节奏上“稳中求进”、在发展内涵上“稳健经营”、在发展质量上“稳步提高”,避免急躁冒进形成风险;又要做到在市场拓展上“精耕细作”、在客户服务上“精雕细琢”、在风险化解上“精打细算”、在服务实体上“精益求精”,努力打造一个“稳而优、大而强”的区域金融市场,不断提升辖区银行保险业的渗透力、影响力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市场体量进一步壮大。辖区银行业资产规模于2023年1月末首次突破万亿,为继青岛、济南、潍坊、烟台、临沂后,山东省内第六个突破万亿资产规模的地市。贷款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2022年、2023年5月末较年初增长率分别为17.29%、14.43%、9.76%,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第2位。2022年辖区保险机构共实现原保费收入215.57亿元,保费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3位。

(二)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突出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经营,推动机构市场定位更聚焦,比较优势更凸显,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构建。推动法人银行机构立足本地,回归本源,2023年5月末,农商行实体贷款增量和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零售贷款增量和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村镇银行户均贷款36.56万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90.29%。推动财险公司加快发展非车险业务,2023年5月末,非车险业务占比较2020年底提升12.45个百分点。推动人身险公司搭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竞争有序的产品供给体系,2023年5月末,辖区人身险公司普通型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保障型产品原保费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72.71%提高至78.61%;

(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聚焦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新市民等群体的急难愁盼,组织金融支持复工复产“三进三暖”、惠企政策落实“三查”等专项活动,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及户数均居全省第4位。组织开展“金融服务进万企”,以银保联动形式为企业“送政策上门、送平台入户、送服务到家”,累计为1377户企业新增融资185.98亿元,累计为5232家企业提供团体健康险、意外险等风险保障1040.04亿元。持续推进农险“扩面、增品、提标”,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累计为86.15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80.50亿元。聚焦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2022年累计承保77.98万人,承担风险保障金额262.97亿元。

二、立足“效益”与“风险”两个导向监管,统筹做好机构高质量发展与金融稳定大局两篇文章

(一)坚持效益导向监管,夯实机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企业,追求效益、实现利润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保障。济宁分局提出效益导向监管,在数据真实、服务改善、管理加强的基础上,以更有效益、更有质量的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引导辖区财险行业由“投费用、重规模”向“讲效益、重服务”转变,2023年5月末,财险行业承保利润率8.43%,高于全省2.05个百分点,较2020年底上升7.73个百分点;承保盈利公司覆盖面为66.67%,较2020年底提升23个百分点。其中,车险综合费用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26个百分点,较车险综改前下降20.2个百分点;车险承保利润居全省第1位,盈利公司覆盖面占比70%,较2020年底提升23.13个百分点。开展“净化银保合作渠道 营造清廉金融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推动辖区银保业务综合费用率较去年同期下降超20%,较高峰时期下降35%以上,2018年以来首次实现银保渠道整体盈利。

(二)坚持风险导向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行业是经营风险较高的行业之一,金融风险防控也是监管部门的主责主业。分局始终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到重要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各项决策部署,强化监测、提前研判、分类指导,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情况、建言献策,2021年以来累计获得市委市政府及省局领导关于金融风险防控化解相关批示44篇次,实现在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的协同推进,不断提升金融风险防控化解的整体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债委会金融安全“稳定器”作用,在全省率先完成正常类债委会清零,599.8亿元金融债权得到有效维护,相关做法获得全市政策研究优秀成果。同时严防其他领域风险向金融行业蔓延,密切关注辖区“车辆安全统筹”业务风险走势,推动实施全国首例针对车辆统筹公司以“非法经营罪”为案由的公安立案侦查。

三、在行业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着力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环境、舆论环境

(一)着力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济宁分局引领辖区银行保险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着眼于地方发展大局,想地方之所想,急地方之所急,牵头开展“获得信贷”营商环境建设、行业疫情防控等专项工作,创新开展“金融服务金万企”等系列活动,切实以“有为有位”的真抓实干,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对金融工作的认可与关切。针对全市各类大型金融会议以银行为主的局面,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保险业经济发展助推和社会民生保障突出作用,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对保险机构作用发挥的重视,有利打造银行保险机构“一盘棋”的工作局面。聚焦金融支持我市重大战略部署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建言,牵头制定《金融支持济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凝聚多方合力疏通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中梗阻。以牵头营商环境“获得信贷”为契机,对标京沪深融资环境找差距、提建议,积极借助地方政府资源统筹优势,汇聚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磅礴合力,推动济宁市出台无还本续贷奖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债券融资等政策,为银企放贷融资搭建高效便捷的政策环境。

(二)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做到一视同仁;坚持严监管态势,对扰乱市场秩序、顶风冒进、屡查屡犯的机构严查重处,打造干净、清朗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智慧监管路径,将EAST系统应用融入监管全流程、多场景,推广“EAST+台账”和“线下查询平台”的“纵横双向”智慧检查法,2022年累计使用模型120个、新设计45个,筛查疑点数据214个、4795条,查实违规问题85个、金额68.86亿元,精准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指导保险协会建立市保险销售人员星级评价管理平台和不良行为平台,累计为数据质量达标的1.55万名销售人员进行星级评价,推动代理人队伍健康发展。

(三)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银行保险业社会属性很强,关系公众的切身利益,在全民监督的形势下,极易引发舆情风险,若处置不当、不及时,导致舆情事件升级,对机构的正常经营及声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向行业、同业传播,对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连带影响。分局始终秉持“敏感意识”和“底线思维”,持续用好“人防+技防”的舆情监测机制,强化“舆情24小时”APP运用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协调对接,及时做好线上监测、预警提示,有效提高了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积极搭建行业协会、地方公安、网信部门、银行保险机构四方协同联动机制,压紧压实机构的主体责任,确保负面舆情第一时间处置,有效防范银行保险业负面舆情风险发酵,坚决维护银行业保险业良好的行业形象。

四、牢牢把准监管方向,始终做到四个坚定不移不动摇

(一)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党建统领各项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抓好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收官落实,开展农商银行“党建与公司治理融合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村镇银行党组织划转主发起行管理工作,深化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党组织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基础保障等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重大决策问题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

(二)坚定不移坚持稳健发展,更加注重有效益、高质量的发展。在兼顾效益与风险的基础上,保持长期稳健发展,切勿大起大落、忽上忽下。例如,在省内首创银保渠道业务阈值管理机制,合理测算各机构阈值配比份额,通过“管增速”来“控费用”,既限制了公司盲目扩张的冲动、又预留了未来合理发展空间,推动辖区人身险银保渠道稳健发展。强化济宁银行信贷领域超常规监测控制,对偏离主线、脱离主业的行为,加强监管提示约束,督促审慎稳健发展大额信贷、高风险投资等相关业务,推动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资产率同步保持在全省前列,资产质量受到省政府领导表扬肯定。

(三)坚定不移营造公平、规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更加注重扶优限劣、激浊扬清。督促各机构强化法治意识,依法合规经营,夯实内控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好行业秩序环境。对于违法违规频出等劣质机构,明确倡导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监管措施,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坚持乱象整治与行业规范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组织开展大型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人身险“开门红”销售合规性整治等专项行动,通过季度合规宣讲、员工行为排查、岗位责任监督、紧盯风险指标异动等形式,督促发现问题整改,筑牢行业合规经营的屏障。坚决清除保险“黑中介”“劣质中介”,通过开展对全辖保险中介机构的巡查暗访,2021年以来,累计清退无资质和劣质中介机构249家。

(四)坚定不移加强监管,更加注重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分局带领辖区干部员工牢记“监管不可高人一等,但专业性要高人一筹”理念,持续加强监管专业能力建设,为近三年入职员工量身打造“鹰之系列”青年员工培养规划,组建现场检查、EAST应用、法律审查等6个导师小组,打破部门条线分工界限,联动聚力、深入挖潜,帮助青年干部尽快提升监管专业能力。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中,深入践行“依法、公正、专业、为民、清廉”监管理念,将监管本领转化为暖民心、解民忧的实际行动。2021年至2022年期间,联合地方金融监管局累计组织召开工业技改、“231”产业集群等不同主题政金企对接会25场,累计推介重点企业项目937个、融资需求1299.79亿元,为近500个企业项目提供融资715.88亿元。

五、正确处理好五方面关系,积极构建监管与机构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

(一)处理好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督促机构扎根本地、坚守定位,将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紧密围绕辖区经济转型战略部署,持续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2022年末,全辖制造业贷款余额717.53亿元,较年初增加150.94亿元、增长26.64%,增量及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和第1位;“专精特新”相关贷款余额84.49亿元,较年初新增贷款投放54.93亿元。

(二)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消保工作溯源治理为抓手,按月实施信访投诉负向积分考核,督促分析本质原因、按类区分处置,形成“整改-评估-整改”的动态规范机制,持续改进客户金融服务。坚持诉调结合,指导行业协会成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和为贵”调解室及全省首个县域调解工作室,2022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2148件,调解成功率76.7%。稳妥推进人身险销售行为“双录”扩大至全辖,新单业务保持零纠纷、零投诉良好态势。针对人身险领域投诉高发形势,创新“脱黑护航”工作模式,成功帮助54名客户挽回“手续费”损失130余万元,切断“黑产代理”的获利链条。

(三)处理好与同业的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岸对话中提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金融同业间也是如此,济宁分局倡导同业间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努力打造“和”“合”文化,维持良好的竞合关系,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强大金融合力。积极发展银行联合授信、保险共保体模式。推进同业合作共赢。以“银行助力保险广覆盖、保险助力贷款更安全、银保共助经济大发展”思路,加强银保互动合作,专题研究制定银保合作工作方案,召开宣讲会议,组织机构在涉农产业集群、出口贸易、司法拍卖、宜居宜行等领域“双选”对接,形成了“保贷通”“法拍贷”等成效好、可复制、易推广多个合作模式。

(四)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员工稳定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分局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通过举办业务技能大赛、评优评先表彰等活动,为员工积极搭建建功立业、成长发展的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督促强化内部管理,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发现化解内部纠纷矛盾,构建和谐内部氛围。聚焦银行保险机构岗位管理、员工展业行为、员工八小时外异常行为、员工日常管理等四个方面,组织开展银行保险业员工行为专项排查活动,累计排查发现问题298个,推动问题整改271个,增强了员工合规理念和职业操守,全方位提升员工行为管理规范化水平。

(五)处理好与监管的关系。分局既严格依法监管,也坚持有温度的监管,始终与机构保持良好的“亲”“清”关系。一方面强化监管履职尽责,日常监管中通过约谈、监管提示等形式约束机构不规范行为,同时不断加大对机构违法行为的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在行政许可、监管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提高效率,营造机构敬畏监管、敬畏法律的良好氛围。通过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批复公文运转流程,明确各许可事项审批层级、签发层级,流转程序,提升行政许可办理规范性。加快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部署,实现让机构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提升监管服务质效济宁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 赵文和)。


期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