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维权服务交流宣传
  1. 首页
  2. 资讯中心
  3. 监管自律
  4. 济宁普惠金融十年发展成果

济宁普惠金融十年发展成果

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济宁监管分局 浏览数:4324次 发布时间:2024/03/27 15:04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新篇章。十年来,济宁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孔孟大地,深化为民服务,普惠金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确立,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度、满意度不断提升,更好惠及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力支持了济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有力,普惠金融理念深入人心

十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印发《济宁银行保险业支持小微企业、乡村振兴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将普惠金融融入自身发展战略,“敢做、愿做、能做、会做”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发展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引导全市50家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有条件的大中型银行已成立普惠金融专业部门,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地方法人银行强化普惠金融战略导向,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服务当地小微企业、“三农”客户。保险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其他各类机构不断扩大支农支小业务规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持续完善。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引导银行机构内部资源分配坚持“普惠优先”,对普惠重点领域贷款实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专项激励费用补贴等措施,单列信贷计划,配足专项信贷额度,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推动银行机构普惠金融类考核指标权重提升至10%以上,不断完善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政策,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相关人员责任,充分激发基层机构和人员服务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

二、监管有为,推动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强化监管,引导金融机构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深耕服务本地小微企业、“三农”“新市民”等群体。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制定差异化监管措施,明确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民营企业贷款等监测考核目标,推动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增量扩面,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金融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有银行机构50家、保险公司69家,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小微支行、社区支行、助农服务点、金融干部挂职等形式下沉服务中心,县域和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全市乡镇已实现银行机构及保险服务全覆盖,基础金融服务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并通过数字化渠道更有效地触达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

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持续增加。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3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49.02亿元,十年间翻了4倍多,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近4年年均增速27.70%;涉农贷款余额3108.83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近4年年均增速23%。保险服务实现增品扩面,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实现所有县域全覆盖,农业保险2023年为132.24万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城市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济惠保”累计参保人数150万人次,价格指数保险、鱼台水稻制种保险等特色险种为地方发展注入更为全面的保险保障。

三、对接有方,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融资难”“融资贵”等难点精准施策,联动各部门完善应急转贷、融资担保等工作体系,优化风险分担补偿等工作机制,创新组织开展“企业金融顾问”“百行进万企”“金融服务进万企”等对接活动,逐一匹配主办行,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其中“金融服务进万企”活动成效被《中国经济时报》《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刊发点赞。

“融资难”问题逐步缓解。聚焦“开头难”“首贷难”,联合人民银行等部门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首贷”培植等行动,督促金融机构及时对接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但尚未获得贷款的民营小微企业,2023年新增小型企业、微型企业首贷户数3430户,首贷金额74亿元。聚焦“担保难”“融资难”,联合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深化银担合作,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风险补偿与分担政策,帮助企业增信分险。聚焦“续贷难”“转贷难”,联合出台企业应急转贷基金指导意见,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转贷资金支持,积极推广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循环贷,减轻还款负担,截至2023年末,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循环贷余额分别为93.86亿元、534.87亿元。

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先后开展“企业金融顾问”“百行进万企”“金融服务进万企”“金融服务进万企深化年”等活动,联动开展政金企合作对接、金融辅导、金融干部挂职等工作,通过主办银行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走访对接全市数万户企业,变“开门迎客”为“主动上门”,构建常态化长效化金企对接机制,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金融需求,分类编制政策包、产品包、项目包,推动政策、产品和服务直达市场主体,有效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四、联动有效,金融服务便利度持续改善

十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加强与地方各部门沟通联动,通过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提高办贷效率,推动金融服务便利度持续改善。

金融产品持续优化。开展“行普惠之路 纾企业之困”银行业普惠金融产品展示会、好品金融发布等活动,鼓励金融机构聚焦小微企业、涉农主体、个体工商户等金融需求,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内外部数据信息资源,研发专属产品,触达更多“长尾客户”。“种子产业链条贷”“沿黄肉牛贷”等地方特色产品相继推出,各金融机构落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湿地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多个全省全市“首笔”业务,金融服务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深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指导各金融机构接入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银税互动平台,实现企业纳税等信息向银行信用信息的转化,推出“税e贷”“云税贷”“美德信用贷”等线上信用产品,2023年末全市银税合作贷款余额52.51亿元。推动银行机构加强与不动产登记等信息的互联互通,不动产登记、税费缴纳等社会公共服务逐步走向银行网点。将企业获得信贷便利度和银行办贷效率纳入营商环境重要内容,探索建立银行信贷办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银行机构优化审批模式,压缩办贷环节、时间、材料,金融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五、规范有序,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合理控制贷款利率和服务收费,努力让民营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等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降费让利成效。始终坚持强化金融知识普及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金融消费争议解决渠道,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

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实行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目标监测,用好用足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支农支小再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保持在合理水平,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自有监测以来连续5年下降,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将涉企违规收费作为现场检查重点,持续规范信贷融资收费,从严查处违规收费行为,切实推动降低成本。主动减费让利,疫情期间积极为中小微企业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等活动,组织金融机构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进农村、进企业,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的覆盖面、精准度。积极践行“浦江经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畅通投诉渠道,强化金融消保“溯源治理”,开展“行长/总经理接待日”等活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增强。

十年栉风沐雨,济宁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济宁监管分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厚植金融为民理念,奋力书写普惠金融大文章,持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让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洒向更多市场主体和群众,普聚金融服务,惠及千企万户。

期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