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维权服务交流宣传
  1. 首页
  2. 资讯中心
  3. 行业资讯
  4. 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新”逻辑

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新”逻辑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浏览数:309次 发布时间:2022/08/29 09:35

“刚报案不到一天,农业保险赔款就到账了。”6月20日,新好农牧公司负责人收到太平洋产险广东分公司的赔付后,落下了心头大石。

自6月进入主汛期以来,广东、广西、江西、贵州等南方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广东省韶关市更是发生超50年一遇洪水,全市迅速进入防汛Ⅰ级应急响应。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新好农牧公司,正处于本次洪水的席卷地带,6月19日当日,约有1500头仔猪被本次洪峰冲击死亡,加上可能因洪水引起的生猪疾病感染,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心急如焚的新好农牧公司负责人拨通了太平洋产险的报案电话,将仔猪死亡情况报给了太平洋产险的农险理赔专员。道路受灾后阻塞,养殖场内洪水未退,太平洋产险当地分支机构第一时间开启了绿色理赔通道,运用无人机、“E农险”等科技手段开展理赔定损服务,在企业受灾报案后不到24小时,太平洋产险预赔付19万元。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趋势下,近年来各类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为做好防灾减损工作,保险业已开始践行“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不仅积极嵌入社会治理,全力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持续发力科技赋能,提供“人防+技防”的风险减量管理服务。

打造防灾减损“数智之盾”

保险具有天然的风险管理和防灾防损功能。为最大限度降低出险损失,目前,保险机构已普遍树立“防重于赔,防赔结合”理念,通过全面服务风险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序举办防灾救灾演习等方式,积极探索延伸事前和事中风险管理服务。

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人保财险遵循“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大灾保险理赔新逻辑,依托“数据化、智能化”手段,强化风险管控,落实灾前排查,筑牢安全防线,打造大灾防灾减损“数智之盾”。

“通过部署监控点成功预警并协助化解水淹风险数千次,累计实现减损超过1亿元。通过在部分地区引入城镇房屋动态监测服务,今年截至6月30日,发现异常点2.79万处。”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说。

防灾,重在精准有效。无论是事前预警,还是事中跟进,事后保障、理赔,科技均是助力保险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利器”之一。

据中国人寿财险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寿财险自主建设了“安心防”智慧防灾防损云平台。该平台将地图作为载体,能够实现单一保险标的或指定区域保单、理赔分布的空间统计与可视化,同时,可提供丰富的灾害和风险数据,包括国家气象部门权威发布的14大类近百种灾害预警,12大类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级等。

2012年以来,中华财险与国家农业信息中心共同成立“农业保险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建立以互联网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及手持移动设备共同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多维度、立体式查勘定损的种植险应用体系。目前,通过该体系,种植险可精准承保、精准理赔,试点区域覆盖10个省100个县。

“通过对风险多层次、全覆盖的高效评估,逐步探索实现农业保险从粗放的经验化管理向精准的量化管理转型,基本解决了种植险经营过程中的‘承保难、定损难、理赔难和区划难’。”中华财险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拓宽服务社会治理深度广度

随着保险服务社会治理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产品服务供给逐渐提出更高要求,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也持续拓宽。

“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提升城市社会韧性和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2022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已累计开发25款巨灾保险产品,保障责任包含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倒损、人身伤亡救助费用、政府应急救灾支出等,保障模式包含基于实际损失赔付型及指数型。覆盖城市56个,新增覆盖城市13个,城市覆盖率同比提高19.15%。巨灾保险保障人口2.07亿人,同比提高17.40%。

其中,河南省于今年6月实现巨灾保险破冰,首批在郑州、新乡、安阳等6个城市开办。

据悉,2021年7月河南暴雨事件发生后,人保财险创新推出极端天气灾害保险产品“风雨保”,首次实现了巨灾产品颗粒化的精准定价。“风雨保”自开办以来,已提供风险保障逾6600万,保障人群近1400万。

疫情期间,保险业聚焦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采取精准务实举措,帮助困难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受疫情影响地区的物流企业,免费延长现有保单的保险期限等。

此外,保险深度服务社会治理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保证金置换类保证保险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建工履约类保证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模式,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家财险、电梯责任险等。

截至6月底,人保财险已为数万家安责险客户提供了8万多次服务,累计排查风险隐患24万余条。

如何更好筑起“保险堤坝”?

长期以来,保险机构在灾害、疾病、意外等风险管理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防灾防损经验。不过,在风险前置管理、风控服务运营体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我国保险公司在经营中“重保费、轻防灾”,被保险人日常生产生活中“重保险、轻预防”等现象还比较突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建议,应建立事前重大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及时为客户和民众提供预警信息;通过分析研究,改善保险公司自身的事前风险事故预防能力和事中的抢险救灾能力;引导和帮助被保险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预防、管理能力。

为进一步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今年5月,中国平安在江苏南京推出应急管理“1+N”政企协作模式,通过组建一支平安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提供“风险排查”“应急演练”“风险教育”“保险保障”等N项服务。

“后续将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和数据应用,增强精准预测风险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能力,实现智能风险预警。”人保财险表示,目前已成立风险研发院,计划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究风险课题,在高风险领域引入“最强外脑”,借助社会资源提升风控服务的专业水平。近期,公司计划在城市保险领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和城市安全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在绿色保险领域,计划开展海上风电装备、储能装备和光伏发电等课题研究。

针对未来如何提高风险前置管理能力,更好筑起“保险堤坝”,李文中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首先,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和丰富风险管理服务来预防、预警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积极救灾减轻事故损失;其次,保险公司通过风险管理培训与咨询来提升社会公众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最后,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保险资金运用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部分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记者 房文彬

期刊下载